園區新聞

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 城市更新的建設者
41年前,中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35年前,上海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蹣跚起步。如今,改革開放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而由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發展而來的臨港集團下屬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也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成為全國經濟效益最好、產業集聚最高、企業技術最領先、科技創新最活躍、品牌影響力最廣的開發區之一。
01
時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漕河涇開發區建區35周年之際,“漕河涇大講堂”特別邀請到了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原重慶市市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先生,為大家帶來“新時代改革、開放、創新的新跨越”專題講座。講座由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胡纓主持。
02
黃奇帆在赴重慶任職之前,先后在上海擔任市委副秘書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經委主任等領導職務,參與決策了重慶和上海改革開放的各個過程,對改革開放于中國、上海、重慶、甚至于漕河涇開發區的影響都感同身受。
黃奇帆首先回顧了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的“初創史”以及它“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的命名內涵。而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的開放出現了五個新的特征:即由引進外資為主轉變為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雙軌并重;由出口導向為主轉變為鼓勵出口和增加進口雙向平衡;由沿海開放先行轉變為東西部同步開放;由以工業為主的開放轉變為工業和服務業雙向并舉;由以適應和融入國際貿易規則為主轉變為走進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國際貿易體系規則的制定者。
在新時代下,一系列的開放舉措使得中國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跨越。同時,新格局之下,中國也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國際形勢。
在談到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時,黃奇帆表示,中美貿易摩擦的關鍵原因在于雙方制度、道路、發展模式不同以及中國經濟的快速追趕,美國債務過多和面對危機時的危險轉移。中國應該丟掉幻想、保持定力、守住底線、增強信心、做好戰斗的準備,同時在關鍵領域加快發展。在應對上,市場作為我們的“王牌”,要充分利用好我們的經濟縱深度。通過各方利益融合,形成深度交融的產業鏈,將是抵御貿易摩擦的“殺手锏”。做好金融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成為捍衛中國經濟的“盾牌”。加大核心、高科技、關鍵技術領域的投入,進行產業升級,是應對摩擦的“關鍵牌”。而更大力度的開發開放是我們的“底牌”,將把中國打造成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黃奇帆3小時的深度解讀,數據詳實,信息量極大,且具有深度,現場550多名園區白領一同聆聽。講座最后,胡纓同志代表漕河涇總公司為黃奇帆獻上了鮮花,感謝老領導帶給大家對于改革開放的思考和認識。
來源:今日漕河涇